本帖最后由 钟生 于 2022-5-29 15:49 编辑
留在岁月里的暖暖亲情 ■杜红
1978年夏,杜义德视察东海舰队,在海军直属某通信团服役的女儿杜红陪同。图为父女俩在舰上留影。作者提供
上世纪70年代初,浙江省江山县流传着一个故事。每日清晨,城南海军大院北面的小山坡上,常见一位身姿挺拔的长者,头戴草帽,身着无领章的灰色军装,手握竹竿,带着一群白鹅行走着。故事里的这位长者就是我敬爱的爸爸杜义德。他参加过红军长征,经历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中将军衔,荣获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。
一
爸爸妈妈育有7个子女,我排行第五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爸爸先后到江西省上饶市、浙江省江山县进行“学习改造”。当时,我的3个姐姐去了农村和干校劳动,我们另外4个年幼的孩子跟随爸爸妈妈从北京一路南下。
爸爸此前从不过问家务和钱财,整日除了上班工作,就是在自己书房里处理公务、埋头书海。来到江山县后,妈妈体弱多病,爸爸有限的生活费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,还要赡养老家的奶奶和插队务农的3个姐姐,这对爸爸无疑是一次考验。
但爸爸迅速地进入了“家庭主夫”角色,开始主管全家财政。每天清晨,他拎着篮子去菜场挑选农家叫卖的新鲜蔬菜,上午骑单车进县城买肉类和副食品。我甚至还见过爸爸跟小贩们一分两分地讨价还价,感觉太新奇了。
爸爸从军前学过木工,动手能力很强,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几块木板,敲打几下就能做个小板凳。爸爸还学会了做煤球,将买来的煤末在楼前水泥地上堆成小山,倒水、掺黄土,上下翻匀,然后铺平,切成均匀小块,再揉成煤球。我们喜欢围着爸爸看新鲜,弟弟们常常搞得一身脏,我和四姐帮着揉煤球。不一会儿,地上就摆出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煤球,晒上一两天,就可以拿来起火做饭了。
1971年初春,几位老干部商量着养鸡养鹅。在我们的央求下,爸爸也从市场上买来几只刚出生的小鹅和小鸡。金黄色羽毛的小鸡小鹅们在楼前空地上摇摇晃晃地走着,叽叽喳喳,煞是可爱。
小鸡可以圈养,但鹅儿需要放养觅食。几家共养了20多只,大人们便商量着各家轮班每日放鹅。走过万里长征的爸爸喜欢走路,主动请缨成为主要放鹅的人,多数时候搭伴另一位叔叔,有时候也独自率鹅“出征”。每天清晨和傍晚前,爸爸戴着草帽,穿着旧军装和自编的草鞋,浩浩荡荡地赶着鹅到河边饮水觅食。后来,这件事被当地人广为流传,爸爸也被大家誉为“鹅将军”。
大院西边有个公共澡堂。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,爸爸带着我们去洗澡,走在路上忽然狂风骤起,沙土随风卷起,拍打着我们的脸颊,一下子天昏地暗、沙迷双目。瞬间,爸爸张开双臂搂着左右两个弟弟,高声喊着我和四姐拉着他的后衣襟,一步步拖着我们继续前行。刹那间,中等身材的爸爸显得特别高大和威武。那一天,我扯着爸爸的衣襟,边走边看着路两旁的树木,心想:爸爸真像这参天大树啊!
这段时间的生活有贫穷和艰辛,有亲情和欢乐。在爸爸的担当和妈妈的相伴下,我们生活得轻松和快乐。这也是我们记忆中与爸爸最亲近相处的一段时光。整齐洁净的部队营区,青山碧水的小城风光,漫山遍野的花香野果,雨后茂盛的春笋野菜,秋后林中的毛栗子、山核桃……如今追忆起来都是一幕幕祥和淳朴的场景。
二
那时,我大姐小燕去了内蒙插队,二姐小平去了陕北插队,三姐小京去了位于天津的干校劳动。三个女儿在远方艰苦谋生,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们。
为了给姐姐们筹集回家探亲路费,先是全家节衣。那些年,我们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,捡姐姐们的旧衣,缝缝补补接长衣角裤脚是常有的事儿。我们的鞋子大多是妈妈和姐姐们做的,爸爸负责在自制的板凳上架一块木板,让妈妈和姐姐们把破旧衣服撕成块,用熬好的面糊一层层贴在木板上,晾干后制成一块厚布板,再在布板上裁剪出鞋底,用自己搓出的麻绳一针针密密麻麻地纳成鞋底,再镶上鞋面,一双手工布鞋就这样做成了。
|